噪声控制主要是控制声源的声功率输出和声波的传播途径,以及对受声者进行保护。
(1)降低声源噪声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如改进设备,降低声源的噪声辐射功率以及在声源处采用隔声、吸声、减振和安装消声器等措施控制声源的噪声辐射。
城市噪声来源广泛,包括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以及各种社会生活噪声等。城市环境噪声控制问题涉及的范围也十分普遍,包括:
(1)城市噪声管理与噪声控制法规通过制定噪声控制法规来保证噪声标准的实施。
城市规划时,为了噪声控制,首先将机场和重工业区布置在城市外边缘区域,然后布置铁路、高速公路等,接着依次可布置一般的中小型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并在中小型丁业区和商业区之间布置城市环道,在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开阔地带或绿化带,以逐步降低噪声对居住区的影响。
道路交通噪声是城市环境噪声的大多数来自。控制办法主要有改善道路设施,加强管理,如限制车速、限制重型车辆进入市区的时间等,以及注意道路两侧建筑的功能分区布置,必要时可设置隔声屏障。
(1)在道路网规划设计中,应对道路的功能与性质进行分类、分级,避免交通性干道从城市中心和居住区域穿过。若必须从城市中心或居住区穿过时,可考虑将干道转入地下或将干道下沉布置。当干道位于水平面上时,可利用绿化土堤作为居住区的防噪屏障。在交通干道两侧种植防噪绿化带以及设置种植墙或专用声屏障;
(2)道路两侧的建筑应考虑防噪布局,把对噪声不敏感的房间布置在临噪声源一侧。建筑的高度应随着离开道路距离的增加渐次提高,使前面建筑成为后面建筑的防噪屏障;
(4)集中布置高噪声场所与房间,如中小学运动、游戏场,锅炉房等,并与住宅有适当的隔离;对锅炉房、变压器站等采取消声减噪及隔声措施;
(5)用防护带等将有噪声干扰的区域与居住区分开,布置时需考虑主导风向的影响;
(6)对产生高噪声或振动的施工机械限制作业时间,以减少对居民休息、睡眠的干扰。
在室内界面上布置吸收声音的材料或悬挂空间吸声体,使室内吸声量增加、声能减弱,以此来降低听者处的噪声级。这种利用吸声原理降低噪声的方法称为“吸声减噪”。该方法适用于原有吸声较少,混响声较强的房间,降噪效果可达6~10dB.
房间的吸声量增加一倍,室内声压级可降低3dB.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吸声降噪只能降低混响声能,而对直达声无效。
隔声罩外壳本身应有充足的隔声量,同时设计时也要避免吻合效应及低频共振,以免降低隔声能力,并防止机器振动传给隔声罩。隔声罩通常是由外壳内涂阻尼层,再覆盖强吸收声音的材料制成。对于需要散热的设备,可在隔声罩上设置消声通风管道。
隔声间(也称隔声小室)可用于保护工作人员。如在噪声源很多的空间内设置隔声问,使在其中的工作人员免受噪声损害。
隔声罩的隔声效果用插入损失II来评价。它表示在罩外空间某点,加隔声罩前后的声压级差值。
隔声屏障是设置在噪声源与接收点之间的声学遮挡构件。利用隔声屏障降低噪声的做法对高频声最为有效,可在屏障后形成声影区,而低频声则由于声绕射及染色效应,降噪效果不明显。
隔声屏障本身应有一定的隔声量,一般要求其隔声量比衰减量大10dB以上,其隔声效果与屏障的高度、长度及构造做法有关,在朝向声源的一侧加铺吸声材料可提高降噪效果。
现代建筑中,空调、风机系统所产生的噪声可沿管道传人室内,另外,气流在管道中流动时形成的湍流或气体在管道出口处高速喷射,导致管道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再生噪声”。气流噪声的控制,一般采用在管道中加接消声器来实现。
消声器的种类很多,根据消声原理可分为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以及阻抗复合式消声器三种类型。阻性消声器是在管道内布置吸声材料而形成。抗性消声器是利用管道截面的突然扩张、收缩或旁接共振腔,使沿管道传播的气流噪声在突变处反射回去,以达到消声的目的。
这两类消声器的消声频率特性不同。阻性消声器主要消除中高频噪声,抗性消声器主要消除中低频噪声。若噪声频带较宽则需采用阻性与抗性复合式的消声器。消声器的外壳应有较高的隔声量。
发电机、风机、水泵、车间中运转的机器设备等在运行时会由于振动而产生固体传声,宜在振源与建筑围护结构之间通过设置隔振措施予以隔绝,如设置由钢弹簧、橡胶、软木、毛毡等材料制造成的隔振装置。
该类减振器允许较大的载荷及静态压缩量,适用于转速小于1500r/min的设备。弹簧减振器常见的有螺旋弹簧、片条状钢板弹簧、锥盘弹簧、蜷簧等。
(2)弹性材料减振垫层,如由橡胶、软木、玻璃纤维毡、泡沫或海绵等弹性材料制造成的垫块或垫层。
橡胶减振器适用于转速大于1500r/min的设备,适用温度一40~70oC.可用于小型精密仪器及临近地下铁道的房屋隔振;
软木隔振器可隔绝高频振动和固体声。适用于转速大于1500r/min的设备,使用时需排水防潮;软木、玻璃纤维毡、泡沫或海绵的承受载荷小。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一定要标注明确“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代表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